杏花村里说丰年:那梦与现实交织的家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孩提时代便会吟诵的唐诗是否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脑海之中,杏花村中的那座酒家,是否成为了你烦恼之时向往的一隅安宁之所。

如今,杏花村不仅仅是那一座酒家,一片耕田,它是池州人引以为傲的城市名片,它是贵池人舒缓身心的城市花园,它是杏花村人魂牵梦绕的心灵家园。


“家道”中落 杏花村不复当年盛景

池州杏花村迹以名传。贵池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公元845年,时任池州刺史的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清明》诗,从此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

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的七绝,抒出了千百年来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生的自豪之情。诗曰:“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 到了清康熙年间,杏花村人郎遂编撰了《杏花村志》十二卷,是入选《四库全书》的村志,使杏花村名垂千古,杏花村因此也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村”。

然而,在时间的长河中,杏花村没有跟上历史的步伐,逐渐变得落寞。


“从前的杏花村没有现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人们每天为了生计忙忙碌碌,根本无暇顾及环保问题。”90后的杏花村景区讲解员王俊说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王俊出生在这个曾经的“天下第一村”。据她回忆,小时候的杏花村环境并不好,村民们每天很早就起床下地干活,小河里散养着鱼鸭,垃圾也是随手丢弃,整个杏花村周围荒山较多,整体环境就是标准的农村样貌。

万众一心 杏花村“涅槃重生”中

为充分挖掘杏花村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池州“一山”“一园”“一村”的特色旅游格局,2012年3月份,池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的意见》,在古杏花村的基础上进行复建和开发。


如今的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控制规划面积55.3平方公里,建设面积为35平方公里,构建“一路二水三区”。“一路”是杏花村景观大道,“二水”是秋浦河风光带和杏花溪观光带,“三区”分别是民俗体验区、田园观光区、山水度假区。整个旅游区立足彰显原生态的山水风貌、古朴式的乡村风韵、江南味的田园风光和市井里的诗酒风情特色,围绕打造具有“唐朝风韵、市井风味、农耕风俗、江南风格、山水风情、生态风貌”的“中国第一村”“中国最具活力的文化旅游业态”“中国最具价值的文化旅游品牌”等目标,按照“生态建设、文化旅游、美好乡村”三位一体的要求,突出展示盛唐诗酒、山水农耕、传统民俗和江南村落“四大文化”,重点创新杏花诗林、杏花酒肆、杏花农庄、杏花烟溪、杏花渔港、杏花茶坊、杏花木屋、杏花草市“八大业态”,力争将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建成集生态文化休闲、民俗文化体验、市井文化消费于一体的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从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开始建设以来,杏花村共近400户家庭完成了拆迁,合计人数达1760人。村民所被征迁的土地每年都可收到租赁费用,年纪较大的村民也被招为杏花村的安保、保洁,大大提升了村民们的收入,从以前的800元左右增长了近一倍,达到了1500元左右。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是不想回来的,那时候刚毕业想出去看看,但是由于家庭的原因最终还是回到了杏花村。”2015年10月,在毕业后外出工作了一年的王俊回到了杏花村担任一名讲解员。“刚回来的时候过得并不开心,因为讲解员的工作比较枯燥和辛苦。后来接触的游客渐渐多了,每当见到他们听了讲解后恍然大悟的样子感到很开心,也就渐渐爱上这个行业。”

“杏花村不仅是我的家,更是心灵的归宿,是梦中所想的世外桃源。”作为一个土生土成长的杏花村人,王俊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杏花村、爱上杏花村。

杏花村里说丰年:那梦与现实交织的家乡

杏花村里说丰年:那梦与现实交织的家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孩提时代便会吟诵的唐诗是否深深地印在了你的脑海之中,杏花村中的那座酒家,是否成为了你烦恼之时向往的一隅安宁之所。

如今,杏花村不仅仅是那一座酒家,一片耕田,它是池州人引以为傲的城市名片,它是贵池人舒缓身心的城市花园,它是杏花村人魂牵梦绕的心灵家园。


“家道”中落 杏花村不复当年盛景

池州杏花村迹以名传。贵池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公元845年,时任池州刺史的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清明》诗,从此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

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的七绝,抒出了千百年来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生的自豪之情。诗曰:“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 到了清康熙年间,杏花村人郎遂编撰了《杏花村志》十二卷,是入选《四库全书》的村志,使杏花村名垂千古,杏花村因此也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村”。

然而,在时间的长河中,杏花村没有跟上历史的步伐,逐渐变得落寞。


“从前的杏花村没有现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人们每天为了生计忙忙碌碌,根本无暇顾及环保问题。”90后的杏花村景区讲解员王俊说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王俊出生在这个曾经的“天下第一村”。据她回忆,小时候的杏花村环境并不好,村民们每天很早就起床下地干活,小河里散养着鱼鸭,垃圾也是随手丢弃,整个杏花村周围荒山较多,整体环境就是标准的农村样貌。

万众一心 杏花村“涅槃重生”中

为充分挖掘杏花村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池州“一山”“一园”“一村”的特色旅游格局,2012年3月份,池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的意见》,在古杏花村的基础上进行复建和开发。


如今的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控制规划面积55.3平方公里,建设面积为35平方公里,构建“一路二水三区”。“一路”是杏花村景观大道,“二水”是秋浦河风光带和杏花溪观光带,“三区”分别是民俗体验区、田园观光区、山水度假区。整个旅游区立足彰显原生态的山水风貌、古朴式的乡村风韵、江南味的田园风光和市井里的诗酒风情特色,围绕打造具有“唐朝风韵、市井风味、农耕风俗、江南风格、山水风情、生态风貌”的“中国第一村”“中国最具活力的文化旅游业态”“中国最具价值的文化旅游品牌”等目标,按照“生态建设、文化旅游、美好乡村”三位一体的要求,突出展示盛唐诗酒、山水农耕、传统民俗和江南村落“四大文化”,重点创新杏花诗林、杏花酒肆、杏花农庄、杏花烟溪、杏花渔港、杏花茶坊、杏花木屋、杏花草市“八大业态”,力争将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建成集生态文化休闲、民俗文化体验、市井文化消费于一体的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从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开始建设以来,杏花村共近400户家庭完成了拆迁,合计人数达1760人。村民所被征迁的土地每年都可收到租赁费用,年纪较大的村民也被招为杏花村的安保、保洁,大大提升了村民们的收入,从以前的800元左右增长了近一倍,达到了1500元左右。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是不想回来的,那时候刚毕业想出去看看,但是由于家庭的原因最终还是回到了杏花村。”2015年10月,在毕业后外出工作了一年的王俊回到了杏花村担任一名讲解员。“刚回来的时候过得并不开心,因为讲解员的工作比较枯燥和辛苦。后来接触的游客渐渐多了,每当见到他们听了讲解后恍然大悟的样子感到很开心,也就渐渐爱上这个行业。”

“杏花村不仅是我的家,更是心灵的归宿,是梦中所想的世外桃源。”作为一个土生土成长的杏花村人,王俊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杏花村、爱上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