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世界一流 安徽科技创新有“妙招”

陈伟,合肥市科技局调研员。从中国第一台VCD、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到如今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纠缠,“人造小太阳”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成功研发缓冲拉杆保障“嫦娥四号”探测器安全着陆……合肥创造了多项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合肥造”产品也逐渐走向世界。合肥乃至安徽科技创新为何能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日,陈伟道出了其根本原因。

合肥——安徽省会,1949年正式设市,是一座以蓝色为基调的城市。再过两周,合肥的各个角落都将飘着“世界制造业大会”的旗帜,严谨中带着一丝神秘。

合肥的科技创新一直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世界制造业大会召开,是将合肥声音传向世界,也是合肥创新发展迎来的重大机遇和打造创新开放新高地的坚定决心。

资料图: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安徽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相继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省、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奠定了安徽在全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了支撑。而合肥,就是安徽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三大“妙招”让科技创新惊艳全国

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合肥要找准位置,破土而出,形成并跑甚至领跑实力,才能稳居“第一方阵”。

合肥市科技局调研员陈伟直指合肥创新“短板”:“尽管合肥这几年发展速度快,创新成果多,但我们仍然无法回避资源短缺和氛围相对滞后等先天性问题。”

“对标”全国科技创新前沿,合肥需要有前瞻性眼光。通过借鉴其他地区创新“基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肥总结出了三条创新发展“妙招”。

陈伟做客网易安徽《易道》栏目


——在科技创新发展中,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引领着科技创新发展的大方向。

据陈伟介绍,以合肥高新区为例,从1991年获批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如今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合肥高新区一直“对标”世界科技前沿,引进国际一流企业及项目的入驻,名校、国际医院等落户。

甚至,为托举起新兴产业的发展,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以投资为大、以企业为大,三次将办公场所出让给企业。

——在科技创新发展中,资源的积累是这场“沉默者的长跑”制胜的关键。

在陈伟看来,科技创新就像一条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在这场“沉默者的长跑”中,需要坚持不懈地积攒资源。

除引进和建设一大批创新平台,安徽省还印发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按照这份“施工图”,合肥将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打造“2+8+N+3”的创新体系,即2个国家实验室,8个重大科学基础设施,N个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以及3个“双一流”大学和学科,解决重大学科问题、提升原创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

陈伟做客网易安徽《易道》栏目


——在科技创新发展中,“改革激活”才是长久发展的动力源泉,让创新生态系统更顺畅地运行。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早在2005年,合肥就提出了《合肥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2018年合肥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上升到3.24%,居省会城市第二位。在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人才待遇和产权保护各个方面,合肥都给予了科技型企业大力支持。目前,全市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突破1400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34家。

人才是第一资源。安徽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集聚院士260多人。近年来,安徽先后制定实施“安徽人才30条”、“科学中心人才工作10条”和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等人才发展战略。

陈伟做客网易安徽《易道》栏目


“朋友圈”不断扩大 “走出去”更“引进来”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称赞合肥“是一个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

对创新高地合肥而言,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当好创新发展排头兵,是思想自觉,更是行动自觉。在创新发展进程中,同全国乃至世界深度互动,打好国际“牌”更是合肥的坚定实践。

从中国第一台VCD、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到如今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纠缠,“人造太阳”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成功研发缓冲拉杆保障“嫦娥四号”探测器安全着陆……这些年,合肥创造了多项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合肥造”产品也逐渐走向世界,以阳光电源为例,该公司已在海外设置20家分公司,其产品也销往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印度等60多个国家。

资料图:安徽创新馆内“人造小太阳”模型展示


合肥在“走出去”的同时,更注重“引进来”。2015年10月,中德两国总理专程来合肥考察并达成了诸多重要共识,其中就包含落户经开区的中德(合肥)智慧产业园。

据合肥市人社局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合肥每年吸引来肥工作和交流的国外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次,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引进人才和智力项目与智能语音、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汽车与装备制造、新型平板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契合。


区域协同创新 建设创新型强省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新时代,新气象,安徽该有怎样的新作为?

近年来,合肥乃至安徽在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方阵。今年8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表示,在原始创新上,安徽拥有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以及大科学装置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放百年眼光集全省之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量子通信、稳态强磁场、聚变能、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保持了全球领先优势;在产业创新上,安徽坚持“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每年组织实施1000个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大力推进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协同创新上,安徽坚持以开放思维抓创新,围绕争创国家实验室、攻坚“卡脖子”难题等,整合省内科研单位资源,协同国内外优质创新力量,形成了大体量、大协作的创新架构;在制度创新上,安徽针对用人管理自主权、科研成果转化、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编制周转池、股权分红激励、科技项目计划管理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调动了各方主体的积极性。

合肥市科技局内的一面荣誉墙


目前,安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加入并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围绕一廊一核多城模式,积极实施“五个一”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

未来,安徽还将对标世界最新创新理念和成果,领航中国前沿创新领域,聚焦创新三步走战略,力争到2020年成为创新型省份,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省份前列,到2050年建成创新型强省。

《易道》由网易安徽倾情打造,以网易视角对话在皖各界精英,探寻品牌共识, 开启网易安徽访谈类栏目新篇章。

邮箱:ah_ahwangyi@163.com 地址:合肥市南二环与宿松路交口绿地中心10楼 电话:0551-65693163
易道11-“对标”世界一流 安徽科技创新有“妙招”

“对标”世界一流 安徽科技创新有“妙招”

合肥——安徽省会,1949年正式设市,是一座以蓝色为基调的城市。再过两周,合肥的各个角落都将飘着“世界制造业大会”的旗帜,严谨中带着一丝神秘。

合肥的科技创新一直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世界制造业大会召开,是将合肥声音传向世界,也是合肥创新发展迎来的重大机遇和打造创新开放新高地的坚定决心。

资料图: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安徽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相继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省、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奠定了安徽在全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了支撑。而合肥,就是安徽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三大“妙招”让科技创新惊艳全国

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合肥要找准位置,破土而出,形成并跑甚至领跑实力,才能稳居“第一方阵”。

合肥市科技局调研员陈伟直指合肥创新“短板”:“尽管合肥这几年发展速度快,创新成果多,但我们仍然无法回避资源短缺和氛围相对滞后等先天性问题。”

“对标”全国科技创新前沿,合肥需要有前瞻性眼光。通过借鉴其他地区创新“基因”,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肥总结出了三条创新发展“妙招”。

陈伟做客网易安徽《易道》栏目


——在科技创新发展中,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引领着科技创新发展的大方向。

据陈伟介绍,以合肥高新区为例,从1991年获批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到如今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合肥高新区一直“对标”世界科技前沿,引进国际一流企业及项目的入驻,名校、国际医院等落户。

甚至,为托举起新兴产业的发展,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以投资为大、以企业为大,三次将办公场所出让给企业。

——在科技创新发展中,资源的积累是这场“沉默者的长跑”制胜的关键。

在陈伟看来,科技创新就像一条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在这场“沉默者的长跑”中,需要坚持不懈地积攒资源。

除引进和建设一大批创新平台,安徽省还印发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按照这份“施工图”,合肥将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打造“2+8+N+3”的创新体系,即2个国家实验室,8个重大科学基础设施,N个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以及3个“双一流”大学和学科,解决重大学科问题、提升原创创新能力、催生变革性技术。

陈伟做客网易安徽《易道》栏目


——在科技创新发展中,“改革激活”才是长久发展的动力源泉,让创新生态系统更顺畅地运行。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早在2005年,合肥就提出了《合肥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2018年合肥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上升到3.24%,居省会城市第二位。在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人才待遇和产权保护各个方面,合肥都给予了科技型企业大力支持。目前,全市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突破1400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34家。

人才是第一资源。安徽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集聚院士260多人。近年来,安徽先后制定实施“安徽人才30条”、“科学中心人才工作10条”和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等人才发展战略。

陈伟做客网易安徽《易道》栏目


“朋友圈”不断扩大 “走出去”更“引进来”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称赞合肥“是一个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

对创新高地合肥而言,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当好创新发展排头兵,是思想自觉,更是行动自觉。在创新发展进程中,同全国乃至世界深度互动,打好国际“牌”更是合肥的坚定实践。

从中国第一台VCD、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到如今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纠缠,“人造太阳”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成功研发缓冲拉杆保障“嫦娥四号”探测器安全着陆……这些年,合肥创造了多项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合肥造”产品也逐渐走向世界,以阳光电源为例,该公司已在海外设置20家分公司,其产品也销往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印度等60多个国家。

资料图:安徽创新馆内“人造小太阳”模型展示


合肥在“走出去”的同时,更注重“引进来”。2015年10月,中德两国总理专程来合肥考察并达成了诸多重要共识,其中就包含落户经开区的中德(合肥)智慧产业园。

据合肥市人社局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合肥每年吸引来肥工作和交流的国外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次,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引进人才和智力项目与智能语音、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汽车与装备制造、新型平板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契合。


区域协同创新 建设创新型强省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新时代,新气象,安徽该有怎样的新作为?

近年来,合肥乃至安徽在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方阵。今年8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表示,在原始创新上,安徽拥有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以及大科学装置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放百年眼光集全省之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量子通信、稳态强磁场、聚变能、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保持了全球领先优势;在产业创新上,安徽坚持“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每年组织实施1000个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大力推进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协同创新上,安徽坚持以开放思维抓创新,围绕争创国家实验室、攻坚“卡脖子”难题等,整合省内科研单位资源,协同国内外优质创新力量,形成了大体量、大协作的创新架构;在制度创新上,安徽针对用人管理自主权、科研成果转化、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编制周转池、股权分红激励、科技项目计划管理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调动了各方主体的积极性。

合肥市科技局内的一面荣誉墙


目前,安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加入并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围绕一廊一核多城模式,积极实施“五个一”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

未来,安徽还将对标世界最新创新理念和成果,领航中国前沿创新领域,聚焦创新三步走战略,力争到2020年成为创新型省份,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省份前列,到2050年建成创新型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