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很多委员对“三胎”政策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的建议。作为一名出生在“独生子女”政策里,结婚后又与“二娃”“三娃”政策相遇的80后妈妈,我根据我对于女性生育心理的了解,浅谈一下为何如今年轻育龄女性不愿生“三胎”,如何解决“三娃”的后顾之忧,让“三胎“政策”开花结果。
在刚刚过去的“妇女劳动节”里,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自从提倡男女平等和提高妇女社会地位后,女性的社会地位确实被认可,女性的社会价值也确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各行各业,我们都看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优秀女性的飒爽英姿,这给女性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认可度。然而,我们也不得面对一个现实,在职场,女性原本工作非常努力优秀,但生育了孩子,产假再上班,不仅提拔名额让给了别人,而且自己的工作技能也出现了断层,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还出现了性别歧视等状况,这让女性不得不在家庭和工作之间作出权衡,原本就克服各种困难生育了“一胎”,至于“二胎”“三胎”实在让她们望而却步,除了身体心理的痛苦外,她们不愿再弱化自己的社会价值,毕竟在现在竞争比较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只有提高社会价值,才能给足她们生活的安全感。
除了工作带来的压力,我身边很多朋友也表示,生育“二胎”后家庭地位出现了明显下滑,不仅生娃压力给了妈妈,养娃的压力也都给了妈妈,爸爸多数缺位,孩子生了出来,爸爸就像完成了历史使命,接下来就甩手不管了,妈妈只能忍者劳累奔波在单位、学校、家庭之间,原本已经身心俱疲的妈妈,无力再生养“三娃”,而多数已经有“二胎”的家庭,双方父母已经年迈,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赡养老人的压力已经很大,再生育“三胎”显然不现实。
除了以上原因,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问题,我常听身边妈妈们说“如今养孩子的成本太高了,各种兴趣班,托管班费用太高了”。确实如此,生个孩子看似都不是大事,从孩子的奶瓶、奶粉、衣服、生病等等养育费用到孩子长大后的教育费用、购房购车等,积攒起来确实对一个家庭来说也是个大问题。
总结起来,现在年轻女性不愿生“三娃”的原因就是社会地位输不起,夫妻感情伤不起,经济压力担不起。可喜的是我们的委员也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提案,总结起来,还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推行一系列“三胎”配套政策,才能让育龄女性安心生育“三胎”。
首先,用人单位不仅要杜绝性别歧视,更要给女性更多的关怀,不能只让“干活”,不让休产假,更不能因为生育降低对女性的综合评价,要给女性更大的包容和空间;其次,在政策层面,也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三胎”政策,比如延长产假时间,延长爸爸带薪陪产和带薪看娃假期,增设3岁前托管服务和养老服务,降低托管费用,增加“三胎”家庭扣税项目,增加“三胎”家庭购房折扣,对于限购城市,优先购房资格,对于大龄产妇还要提供免费孕前体检服务,降低生产风险,保护高龄产妇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当然,除了这些配套政策的跟进,主要还是要育龄家庭克服各种困难,正如“一胎”很多家庭无论经济如何,也是想方设法完成了生娃目标。
生娃问题,看似事儿不大,确实千家万户的事,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要想“三胎”政策落实生根,不仅需要树干,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配套上“枝叶”,这样“三胎”这颗树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姚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