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站在雁荡山前的那一刹那,一种文化失落的岁月负重感就油然压上了心头,纵有千头万绪、万绪千头却言不得,也动不得,就孤零零地站在山脚前的古藤架下,听着那首久远了也破碎了的岁月之歌。
历代的文人寒士的情怀是落拓的,祈求是渺茫的,情感更是孤独的。这散落的个体孤独的寒星需要有群体来烘托,更需要有个氛围的慰藉。千百年来的“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的神往,千百年来“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荡是虚生”的忧伤,重要的不是天长地久,而是曾经拥有,有幸的是,李可染先生就曾拥有过这瑰丽奇绝的《雁荡山》。
李可染《雁荡山》
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乐清市境内,东起湖雾羊脚洞,西至芙蓉白岩,长达25公里,南从筋竹涧口,北到仙姑洞,足有18公里,百冈尖为其主峰,海拔1150米,背依峰峦绵绵的括苍山,面对波涛滚滚的乐清湾。古代传说,雁荡山芙蓉峰的顶上有荡亦即浅水湖,芦苇丛生,碧波荡漾,鸿雁南来北往的时候,常在这里留宿,因而得名。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雁荡山于宋真宗祥符年间才被发现的,后逐渐修建,于是成为名胜,有“造型地貌博物馆”之称,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以“山水奇秀”驰名中外,被称为“东南第一山”。雁荡山山峰险峻、地貌奇特,风光瑰丽,山水多姿,以罕见众多的奇峰、怪石、飞瀑、幽洞、深谷闻名于世,在方圆450平方公里范围内,构筑了一幅蔚为壮观的山水画卷。
李可染先生的水墨画一扫逸笔优雅的文人积习,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捉住人们的感觉,此幅《雁荡山》即是如此,而在这悲怆旋律的制约下,画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会被这“黑色世界”造成凄迷的基调。历来许多画家都以雁荡入画,如山水大师陆俨少就极得雁荡之奇崛。李可染强调画山水要掌握“大”与“多”,此《雁荡山》构图气势宏大,笔墨黑密厚重,颇有黄宾虹的韵致,但李可染更注重山体的整体气势,崇山峻岭如石碑林立,山腰以云雾缭绕,黑白分明,山脚密布江南水乡屋舍。全画整体造型浑然,气势恢弘,极具壮美之情。
李可染先生的水墨画重视意想的凝聚,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于单纯。李可染先生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还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简淡,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50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雁荡山》便是李可染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形成独特风格的代表,画卷作于1963年,以“黑”、“满”、“崛”、“涩”来概括其中,艺术表现手段上,在黑中既求实体感,又创造虚拟美;用黑衬托白、衬托亮,用黑统一画面,用黑来创造意境。无疑地,李可染是20世纪最懂得用墨的艺术大师之一。为水墨画世界开创出新的格局。
秋日的雁荡山,清秀而迷人,往西遁入那片郁郁葱葱的深处,便是雁荡山了。迎着细微的雨丝,踏着湿浅的山路,看那远远近近的墨绿,飘逸的意味渐渐浓了起来。《雁荡山》近景居中是一条用青石铺的路,从山脚蜿蜒出画面,块块石板经细雨淋透,变得乌黑清亮起来,透出一道凉爽滑湿光泽,走在上面多了一些惬意。细雨纷纷,青石沉沉,远处的苍山沉浸在厚厚的白雾之中,让人感到有几分迷惑,又有几分豁达。路旁的河道里,雨水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混淆在一起,打起层层水花,哗哗流着,在人们的耳边多了些嘶鬓。抬头看去,山路蜿蜒而去,在苍翠中或隐或现,由远而近牵起了雁荡山的一道绮丽风光。
踏着细雨,迎着青翠,走在山里,发现山石有些奇特。雁荡山不比那随处可见的群山,它并不是一片简单隆起的高地,也无法凭着坡路,可以蜿蜒攀上山顶的。雁荡山是由无数凸起的峰,无数刀削的嶂,无数迭起来的崖构筑的,不管怎么顺着山涧的路走,山峰永远高远,而飞嶂又常常阻断了路程。雁荡山的美,也正是在于这种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天然造化。
雁荡山峰,千姿百态。有的像观音、有的像老妪,有的像蟾蜍,有的像玉龟,着实让人眼界大开,心旷神怡。此幅《雁荡山》中天柱、展旗两峰对峙,二峰之间称为南天门。那天柱峰山直如柱,直上蓝天;展旗峰顶部平坦,遇有风吹云过,望之如旗漫卷。清代文人袁枚曾赋诗赞曰:“黄帝擒蚩尤,旌旗不复收,化为石步嶂,幅幅生青秋”。
李可染先生的画以“黑”著称,《雁荡山》亦是如此,甚至分不清阴晴昼夜,那就等到夕阳西下,等到月儿高挂,再来洞悉真正的雁荡山吧。
雁荡山灵峰脚下的夜晚,是个沸腾的夜晚,让人怦然心动的夜晚,不捕风,只捉影。当夜色徐徐降临,天色渐渐转暗的时候,神奇的灵峰夜景也随之显现出来。灵峰夜景素以移步换形,一景多变,美妙如诗而称绝于世。奇峰怪石在夜幕的笼罩下透着几许神秘的色彩,使它们看上去妙趣横生、别有韵味。
白日里直插云天的群峰环拱,在夜间则掩其棱角,变幻成各种惟妙惟肖的姿态。本好似一只硕大无比的雄鹰,只要稍稍转动视线,情人峰又幻成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凝视星空仿佛在等待远方的情人。猛然间山峰又成了一位正在仰望天空的老婆婆,后面还盘着一个发髻,往前再走了几步,老婆婆变成了正在梳理长胡须的老公公……这就是雁荡山,它朦胧而不失逼真,冷艳又充满温情,夜景中出现的牧童、婆婆、犀牛等形象生动的景观,并有机地组合成一个神话,更使其中蕴藏着无数的情趣。可以仰着脸看,倒挂着头看,眯着眼睛看,就如李可染先生画中的峻峰一样,只要你拥有着足够的想象力。
幽暗,在雁荡山的脚下显影。萧瑟的秋风也在落叶的飘忽和缱绻中独自沉吟。呼吸很悠缓,悠缓得只剩下一点点空间让人回忆。渐行渐远而又渐行渐近的田埂、山岚、河壑仿佛是一条条不曾褪色、勾勒如新的折痕。路,一直延伸;夜,一直黑暗;人,一直思绪不定。
已是深秋了,雁荡山富蕴着秋天的沉寂,林木渐渐枯萎,唯有葱翠的细竹丛在窃窃私语,叙述着那永远也叙述不尽,遥远的也是令人神往的话题。秋风摇荡,枯叶飘零,感到无头无尾的岁月从历史长河的缝隙里匆匆流过,唯有李可染先生笔下的《雁荡山》仍停留在这一刻,凝听那早已淡忘远逝了的岁月之歌。
作者简介:
宋行标,字修水,号长石,1957年7月出生,浙江绍兴人,现为浙江省文化产业学会副会长。先后出版著作共计70余万字,获优秀著作出版奖;同时发表理论文章50余万字,分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及哲学课题奖。
主要著作:
·《中国绍兴水文化》 中华书局2001年3月
·《长石论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8月
·《画坛拾微》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3月
·《近现代中国绘画名家名作赏析》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1月
·《情系江南——艺术家笔下的江南水乡》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3月
主编书目:
·《商学之祖范蠡与当代绍兴商人》(主编:吴慧、副主编:宋行标)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4月
·《水墨江南》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4月
·《文化江南——陈逸飞、潘鸿海、梁平波绘展作品集》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4年3月
·《潘鸿海油画作品选集》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7年10月
·《王羲之书法全集》(1—10卷)(主编:江吟、宋行标)
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6月
·《陆俨少绘画作品典藏》 (编著:陆亨、宋行标)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5月
·《林风眠绘画作品典藏》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6月
·《长石斋珍藏集》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6月
·《国风——中国近现代艺术珍选集(全二册)》 西泠印社出版社201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