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宿州7月31日消息(记者周然 通讯员尹冰)车队统一插红旗、戴红花、披红绸,数千名群众自发送行……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数十辆由退伍老兵驾驶的红旗车队,缓缓从新兵的新训基地驶向高铁宿州东站。这是发生在宿州市2023年上半年新兵入伍欢送仪式上的一幕。当天的欢送仪式上,200余名来自宿州的新兵身着戎装,胸戴红花,精神饱满地踏上军旅征程,献身国防事业。。
宿州市埇桥区是革命老区,是曾经的淮海战役主战场。从革命战争年代的“小推车送粮到战场”到如今的“小桥车送郎赴边防”,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民融合,一座“双拥”之城的军民鱼水情正在薪火相传。
军民融合
“十姑娘”花开四十载
在宿州市埇桥区,有这样一群女青年,她们姓“军”也姓“民”,是“民”亦是“兵”,是不脱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更是联系军政军民的桥梁纽带;她们在练兵备战、乡村振兴、国防教育、志愿服务等各项工作中绽放青春。她们就是蕲县镇“十姑娘”民兵班。
7月26日,“十姑娘”民兵班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宿州埇桥区蕲县镇举办,现场并为“十姑娘”民兵班荣誉室揭牌。
“十姑娘”民兵班演训现场。(央广网发 马飞 摄)
练兵备战谋打赢,急难险重当尖兵。庆祝大会当日,“十姑娘”民兵班的女民兵们身穿迷彩服,身姿挺拔、精神饱满,挥汗如雨,号声如雷,现场演示了枪械分解结合、卫生救护、心肺复苏等科目,一招一式铿锵有力,尽显英姿飒爽。
据了解,“十姑娘”民兵班现有民兵18人,其中有退役军人3名、军嫂2名、中共党员13名。
“当时就是为了呼吁女同胞要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十姑娘”民兵班第一任班长徐芳回忆起40年前成立时的场景时,依然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十姑娘”民兵班从成立之初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质。她们在战备训练中与男民兵完成相同的训练量,在为民服务中也冲在第一线,铺桥修路、植树造林、敬老帮扶哪里都有“十姑娘”的身影。
“帮徐桥村铺路、帮老人清洗被子衣服、参与抗洪抢险的工作、带领村民养殖长毛兔脱贫致富、参与徐桥村抗洪工作……”陈茵作为“十姑娘”民兵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长,对“十姑娘”的往事依然如数家珍。
据介绍2007年,蕲县镇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十姑娘"民兵班乘船战斗在抗洪抢险一线,与徐桥村党员群众一起连续奋战三天三夜,转移受困群众,运送物资,保护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还记得有一次夜里转移群众,船一下子撞到柳树的树梢,差点翻船。”陈茵说,2011年春,宿州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她们再次闻讯而动,连续十余天奋战在抗旱保苗主战场,为300多户孤寡老人、军烈属和外出务工无劳力家庭浇灌麦田1000余亩。
民兵班成立40年以来,先后28次受殊荣,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得到了广大青年民兵的积极响应。
芳华在奋斗中绚烂,薪火在传承中不息。
“我们埇桥区是革命老区,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红色基因。‘十姑娘’民兵班历经40年,始终秉承这一初心。我们将持之以恒继承和发扬好‘十姑娘’民兵班优良传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现任班长彭毛妮说。
拥军优属
双拥精神成为“城市共识”
宿州市埇桥区是革命老区也是兵源大区。据了解,该区目前籍现役军人接近4000人,全区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共计45972人,具有深厚的“双拥”工作基础。
见微而知著。在埇桥,“拥军优属”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共识”,大街小巷的双拥元素随处可见。
在宿州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宿州新汴河景区北岸,今年7月宿州市双拥“一廊三园”正式开园。双拥文化长廊东西全长1500米,设置了120余幅图文并茂的双拥文化展板和道旗。双拥主题园共有6块展板,展示了全军十大英模、宿州市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的军地英模代表、2020年以来宿州市“最美退役军人”等内容;国防教育园主要陈列展示的是退役下来的护卫舰、作战坦克、自行火炮等军事武器装备和彭雪枫将军的雕像;红色故事园是依托淮海战役大背景,重点讲述“小推车”“送子参军”“支前慰问”等与宿州紧密联系的红色故事。
在宿州市埇桥区道东街道,这里不仅有占地1200平米的国防文化园,还有一条家喻户晓的“双拥街”。今年4月17日,宿州市埇桥区道东街道举行“拥军示范户”授牌仪式,现场为道东街道双拥街首批“拥军商家”授牌。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可持现役军人证件和退役军人优待证享受“拥军示范户”提供的优惠服务。“道东街道有1100余名退役军人,拥军崇军氛围浓,商家参与意识强,我们组织这次活动顺应了群众呼声,让老兵们得到了实惠。”道东街道党工委书记,退役军人服务站第一站长丁友军说。
如果说“双拥街”这样的社会化拥军平台源自于民间的自觉,那“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目录清单”则是地方政府的主动作为。
记者了解到,目前宿州市已发布第二批清单,并从今年4月10日开始执行。涉及文旅、交通、医疗、养老四大类民生领域,新增3A级以上景区8处、医疗及养老服务机构19家、免费公交线路38条。
埇桥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19年5月,因营房改建,驻军某部亟需过渡营区,部队面临战备训练及住房、水、电、路、网等难题,市政府及时召开军地会商会,协调埇桥区蕲县镇祁东二矿的四栋楼房和200亩场地,无偿提供给部队训练使用。
接通水电、架设网络专线、铺设水泥路、安装路灯、绿化环境、设立公交站……各部门齐上阵,不到2个月,各项准备工作到位。当年“八一”前夕,该部顺利进驻。
据介绍,埇桥区政府在解决军人军属“三后”问题上,始终坚持安置有岗位、就业有保障、入学有优待。近年来,该区共接收部队转业士官239人,均安置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做好现役军人退役后的移交安置工作,着力解决好“后路”问题;2019年以来对现役军人家属实施“三难救助”10户,发放救助金5.5万元,积极协调推荐随军家属就业,对未就业的军嫂102人次,按市级规定的标准及时足额地发放生活补贴87.5万余元,着力解决好“后院”问题;2018年以来,共有215名部队子女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就读,解决了军人军属的“后代”问题。
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浓厚军民鱼水情,激发广大埇桥青年报名参军、建功立业的热情,埇桥大地处处涌现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
埇桥区党政领导为荣立一等功的潘瑞家人送牌匾(央广网发 埇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今年7月6日,埇桥区曹村镇湖庄村现役军人潘瑞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宿州市、埇桥区有关领导专程登门为现役军人海军某部飞行员潘瑞家人送来一等功喜报。现役军人马东,于2021年初荣立一等功,退役军人王敏被评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老复员军人李忠秀,深藏功名60载,荣立特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复员后选择在矿上当掘进工,一干就是45年,无怨无悔……
拥政爱民
驻地官兵情系“第二故乡”
“民拥军”,“双拥之城”的人民温暖着驻宿部队的官兵,“军爱民”,驻宿部队指战员也用实际行动回馈着自己的“第二故乡”。
一组“温暖”的数字,诠释了驻宿部队对“第二故乡”的浓浓深情。
近年来,驻宿部队官兵义务献血6万余毫升,整治街道环境卫生40余次,义务植树1.5万多棵,组织官兵与28名家庭困难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捐助贫困学生436人完成学业,累计投入500余万元为帮扶村修建路桥、蔬菜大棚等基础设施,为驻地群众开展义务诊疗900余人次,累计发放药品近7万元,利用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走访慰问生活困难退役军人、特困家庭、“五保户”198户。
埇桥区蕲县镇大江村曾经是深度贫困村之一,自脱贫攻坚开展以来,驻军部队大力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采取“一兵帮一户”“一排(班)带一村”“一部包一片”等方式,推荐优秀退伍军人进村“两委”,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信息、技术、智力支持,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宿州军分区几年的援建帮扶,成效明显,如今的大江村已成为全省的脱贫攻坚的示范点。埇桥区人武部定点帮扶褚兰镇岗孜村过程中,坚持定期入户走访,到村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先后投入经费130余万元,为稳定“村出列、户脱贫”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江村发展起了现代农业(央广网发 埇桥区祁县镇供图)
危难时刻显身手,挺身而出护民安。
驻宿部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在地方的维稳处突、抢险救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据介绍,近年来,驻宿部队加强重大节日、敏感节点城市武装巡逻、春运执勤等任务,先后参加处置抗击台风、抗洪抢险、抗旱保收等10余起灾情,成功解救疏散群众2000余人,帮助驻地政府和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000余万元,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给了驻地人民群众满满的安全感。
驻守一方,就要造福一方。
2020年以来,驻宿部队协助驻地8所院校完成近万余名学生军训。武警宿州支队与驻地12所学校建立共建关系,先后邀请市科技局、宿州第一小学和九中等30余家共建单位参加“军营开放日”活动。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走进光荣院慰问老军人,来到儿童福利院送上书籍、文体用品……人民子弟兵将宿州视为故乡,处处有身影,时时有温暖。
据了解,传承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着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宿州市已连续八届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2022年宿州市埇桥区被表彰为“省级双拥模范城(县)”。
双拥之花正在竞相开放,双拥精神正在融入城市血脉,双拥传统正在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