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宣城8月17日消息(记者赵家慧 通讯员余克俭)立秋之后,燥热未减。走进安徽省郎溪县凌笪镇侯村蜜枣厂,厂区内到处散发着蜜枣清甜的香气。
沸腾的糖浆、镂空的笊篱、晶莹剔透的蜜枣……划丝车间内,工人们动作飞快,不过半秒,一颗青枣就被划上了一道道口子,方便后续糖煮时能够入味;糖煮车间内是另一番忙碌,工人们有的添柴,有的加糖浆,好不热闹。
侯村蜜枣厂负责人王学农一边讲解,一边手上“捞、翻、拌”的动作没有丝毫耽搁。“蜜枣加工季节性较强,今年雨水好,比往年提前一个礼拜加工,总产量与往年齐平,预计9月10日就能完成本年度的蜜枣加工。”
王学农在制作蜜枣(央广网发 夏忠羽摄)
状扁圆、缕纹如丝、色似琥珀、通透明亮、表面起霜、质地松脆、鲜甜可口,这说的就是王学农最得意的作品——传统手工艺枣“金丝琥珀”。作为当地传统产业,侯村蜜枣要经过分级、划丝、水洗、糖煮、烘焙、捏枣等十几个步骤,最后用木炭烘干,整个制作过程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是真正的原生态绿色食品。
57岁的王学农从18岁开始学做蜜枣,学成后,他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办起了蜜枣加工厂。后来,因为市场饱和,枣农们争相压价,市场出现了无序竞争。“许多人因为做蜜枣赚不到钱,就开始挖枣树。”回想起当年枣农毁枣林的情景,王学农依然心疼不已。2000年,王学农找到村里的候国志、丁胜利等几个蜜枣加工大户,多次商讨后,先后成立了侯村蜜枣协会、侯村蜜枣合作社、侯村蜜枣家庭农场,并注册了商标。
纯手工制作费时费力,为了节约成本,也曾有人提议,改用煤煮枣、用电烘枣。王学农坚决不同意。“那样做会改变侯村蜜枣的品质。我宁愿不赚钱,也不能丢了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在他的坚持下,侯村蜜枣始终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让产品继续保持原有风味,侯村蜜枣这才逐渐走上正轨。
2011年,侯村蜜枣被授予“宣城名牌”称号,同时被评为宣城市优秀旅游产品,2015年获批安徽省老字号,并成功申报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人们在查看制作好的蜜枣(央广网发 夏忠羽摄)
为了做大做强传统产品,在做好传统工艺传承的同时,王学农又琢磨起奶枣种植和加工技艺的探索,并积极申报国家专利和地方标准。截至目前,王学农蜜枣产业基地拥有枣树基地30多亩和6项国家专利。
侯村蜜枣的发展也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每年提前采购各种各样的包装材料,需要很大一笔资金,因为侯村的枣厂是省级家庭农场,所以我向银行贷款后得到了政府的利息补助。另外,我还获得了6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了20万元的奖金,这对我们的枣厂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谈起发展前景,王学农信心十足,“我的目标不仅是咱们市的非遗,还要向省级、国家级非遗冲刺,不仅要做‘安徽老字号’,更要向‘中华老字号’发起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