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号”模型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金秋十月,行走在江淮大地,处处涌动着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澎湃动力。
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7位,连续11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科技创新成为安徽的金字招牌,为加快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原始突破竞相涌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4月12日,素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
10月11日,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问世,再度刷新光量子信息技术世界纪录;
“墨子号”升空、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刷新尘封23年的世界纪录、二氧化碳“变”葡萄糖和脂肪酸等2项成果入选202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一大批原创重大成果竞相涌现,安徽的科技创新,犹如星星之火,早已成燎原之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
近些年,我省加速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更加注重一流创新平台建设: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子安徽,深空探测(天都)实验室挂牌运行,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前列,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7家,各类“国字号”科创平台共计200余家。
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已成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
“人才森林”枝繁叶茂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安徽正处在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我省大力实施人才兴皖工程,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发展和创新高地。
我省把人才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先后出台国家实验室专项人才支持政策“18条”,制定科学中心人才“10条”,高标准打造19.2平方公里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引领带动全省人才平台能级提升,集聚信息、能源、环境、健康等领域人才1.7万余人。同时顺应人才所思所想所盼,推动人才政策从1.0到3.0迭代升级,实现从高层次人才到基础人才全覆盖。
“我们围绕未来一个时期科技攻关任务和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采取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汇聚‘高精尖缺’人才,建立健全从顶尖人才到高技能人才按图索骥、定向招引机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努力打造一支技术精湛的‘江淮工匠’队伍。”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蒋曦介绍。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全省各地坚定不移打好“环境牌”,坚持开放心态,不搞内卷,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环境留人。
5月29日,“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活动首场现场对接会在合肥举行,万余名大学生前来求职应聘;芜湖于2021年起推出“紫云英人才计划”,全力开展“双招双引”工作;无为出台《无为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实施办法》,实施人才绿卡制度……放眼全省,江淮大地正在形成人才成长的沃土、创新创业的福地。
参观安徽创新馆
创新生态迸发活力
树高千尺,根植沃土。科技创新的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离不开制度创新培土固基。
近年来,我省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持续向纵深推进。从出台一系列的创新条例、法律法规;到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再到采用“揭榜挂帅”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方式,着力解决重点领域难题、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不断完善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为创新“加速度”增添新动能。
“我们把科技改革作为重要牵引,构建现代化科技治理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等,构建‘一核两翼多点’的全域创新体系。”安徽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吴劲松说。
当前,我省围绕“336614”科技战略布局,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每年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同时聚焦重大战略,重点打造合肥科技创新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大硅谷”、科技商学院、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中国(安徽)科交会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六大创新品牌”,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安徽,正朝着科技创新奋勇前行。创新安徽,未来可期!(记者 徐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