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面对面”采访现场(央广网发 高斌摄)
央广网合肥1月27日消息(记者徐秋韵 张宣剑)1月26日晚,安徽省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第二场“代表委员面对面”活动。来自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3名人大代表,围绕安徽“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制造强省”建设,结合自身履职实践,谈感受话发展。
安徽省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欣:
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己任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作为在安徽省的中科院一线科研人员,我们肩负着中科院和地方的双重使命。”围绕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建设,张欣表示,我们要时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己任,尽快产出一批关键性、原创性和引领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服务地方经济,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她建议安徽能够加大对生命健康领域的“慢投资”。“生命健康领域的研究周期都会比较长,在那之前需要进行很多步骤,做很多动物和小规模然后大规模人体实验,到最后才能真正的给大家去用。”她还建议安徽能够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她认为,很多基础研究并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回报,但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才是创新的源头,希望安徽能够尽量为科研人员提供支持,让科研人员踏踏实实做一些原创性的研究。
今年两会,张欣还围绕人才方面提了3个建议,一是建议从绿色出行等方面优化提升“江淮优才卡”等功能,建议在现有人才政策中加入一些虽然看起来很小,但是可以增加其归属感和幸福感的一些元素,例如免费乘坐公交地铁,停车优惠等。二是建设3岁以下婴幼儿普惠托育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先行探索,减轻年轻父母的生育养育负担。三是建议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高质量国际化学校,有利于吸引高水平人才来皖留皖,如加强已建成和运行的国际化学校和国际部的建设,适当增加其学籍名额,同时考虑引进国内知名国际化学校来安徽建设分校。
安徽省人大代表、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游玮:
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协同攻关
针对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建设,游玮表示,单点的创新,往往很难实现对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推动,需要产业链整体协同创新,做到整个产业链自主可控,上下协同,持续迭代。
“以工业机器人产业为例,现在和十三年前最大的区别就是国产机器人产业链发生了巨大变化。十三年前,我们只掌握了机器人整机设计技术,但核心部件延用的还是进口机器人的产业链,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埃夫特已经重构了一条全自主可控的国产机器人供应链。目前基于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可以结合下游终端客户的痛点需求快速分解到产业链的各个设计环节,通过协同创新,充分利用中国市场的规模优势和工程师红利,快速在成本,性能和功能方面进行迭代,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为此,他建议,安徽省围绕重点打造的产业链,出台支持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相关政策,如加快整合产业链优势技术资源,对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产业链建设全国性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围绕行业共性技术进行协同攻关。“可以考虑面向相关产业链的整体需求,建设相关产品和技术验证的中试平台,加快产业链各环节核心产品和技术从有到优的迭代。”
在人才方面,他建议立足安徽省重点产业实际需求,提升人才政策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同时,依托相关产业链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所承担的国家或省部级重大专项进行定向进行高端人才招引,配套相关扶持政策。他还建议在人才密度比较高的江浙沪等城市建立科创飞地并配以相应柔性引才政策的方式,虹吸相关人才为皖服务。
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昊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凡殿才:
推动化工企业向智能绿色转型升级
绿色双碳时代背景下,企业如何面对挑战与机遇?作为一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代表,安徽省人大代表凡殿才结合自身企业的经验做法认为应该淘汰落后产能,对于传统产品,利用退城进园的机会,全部停产老装置。
“对有市场的传统产品,用当前世界上最先进工艺、最新装备,重建新装置,这样能效和减排全国领先。”凡殿才说。
同时要转型升级,开发多种化工新材料,采用数字化技术,建绿色工厂。其次,布局新赛道,进军绿色氢能产业,未来绿氢将作为重要的新能源。凡殿才指出,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氢能发展,安徽又有先进的光伏产业,因此利用风光绿电制绿氢,向绿醇、绿氨方向发展,解决氢能远距离运输问题,这也正契合我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智能绿色制造业强省战略。
“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凡殿才表示,安徽应大力发展高端化工新材料,推动化工企业向智能绿色转型升级。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建议在大专院校增设安全管理专业。他表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安全生产是各领域天大的事。“目前核电领域安全管理做的最好,煤炭采掘行业安全形势得到根本扭转,但对于大多行业、企业,这类从业人员都是企业结合自身生产、管理实际培养的,缺少专业性、系统性的培训,向更高安全管理能力提升较为吃力;政府监管层面,各县区更是紧缺安全管理人才。”他认为,当前诸多领域对安全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很大,建议在皖应用型高校增设、多设安全管理专业,以适应当前政府监管及各行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助力安徽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