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出台支持企业稳岗拓岗政策、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国家助学贷款提标降息惠及1100多万学生、大力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旅游市场全面恢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幸福跃然纸上,一串串数字,也让民生温度切实可感。
就业、医疗、教育……这些备受关注的民生福祉在2024年将有哪些新变化?让我们来听听代表委员们有哪些良策实招。
全国人大代表杨善竑:鼓励各地将医养结合列入财政预算保障范围
我国于2021年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全国人才代表杨善竑说,以安徽为例,截至202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1216万人,占总人口的19.85%。据统计,失能老人(含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占老年人比例20.36%。“如何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结合,为老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养结合服务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杨善竑说。
她建议,出台指导意见,鼓励各地将医养结合列入财政预算保障范围,对困难家庭、优抚对象、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医养结合由政府补贴保障;加大医养结合机构支持激励,通过上调一次性床位建设补贴、床位运营补贴等,提高其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积极性。制定公立医疗机构转型医养结合机构的支持激励政策。
此外,鼓励医疗机构内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中轮岗服务,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工作,给予特殊岗位补贴。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和推荐评优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建立医养结合人才订单化培养机制,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林敏:完善医保待遇保障机制缩小地域差
“因全国医保目录尚未完全统一,住院直接结算还存在一定‘待遇差’。”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医疗副主任林敏认为,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还有优化的空间。
过去一年里,他做了大量的调研。他发现,有些医疗项目在外地可以报销,在当地却不能报销,即使报销比例降低,患者也更愿意去大城市就医。对此,他建议完善医保待遇保障机制,逐步统一基本医保目录范围和报销政策,尽可能缩小各地待遇差异。探索推进跨省异地就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可遴选部分病组探索“同病同保障”。
此外,在充分听取临床专家等意见基础上,建立价格调整机制,发挥价格合理补偿功能,合理测算成本价格,加强省级间价格联动,缩小项目价格收费标准差距,逐步实现价格一体化。同时,为减轻参保患者看病负担,逐步扩大跨省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的病种范围、数量及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覆盖范围,保障患者及时联网直接结算。
全国政协委员钱家盛:高校专业设置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目前,高校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情况在各地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需要进一步调整我们高校的专业结构。”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钱家盛接受采访时建议,应建立教育、产业、科研相衔接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做好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大文章。
在过去一年的调研中,钱家盛发现,有的高校专业设置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存在重传统而轻实际的情况,不但影响毕业生就业,也无法更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他建议,高校专业设置要加强产教研合作,可以引入工业领域的专家,让专业设置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钱家盛留意到,一些高校的老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到企业去锻炼的机会。他建议,老师也要积极与企业对接,熟悉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才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