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车间出来后,陈夕牛没着急回办公室,反而绕路一头扎进库房。偌大的库房内,新到的鹅绒被装进麻袋,沿着墙脚整整齐齐摞成一座座小山。
随手解开一只麻袋,抓起一把鹅绒,松开,大片大片的鹅绒如雪花般在陈夕牛粗糙黝黑的手中绽放,老陈得意一笑,“看到没,咱们六安的鹅绒,就是好!”
六安市地处大别山区,河湖水草丰茂,丘陵草地广阔,非常适合水禽养殖和繁育,当地皖西白鹅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鲜美的特点,其羽绒更是朵大绒长、蓬松度好,六安也有了“白鹅之乡”“羽绒之都”的美誉。
陈夕牛展示仓库里的鹅绒。人民网 胡雨松摄
老陈是六安本地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收鹅毛、卖羽绒,后来成立了安徽明牛羽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明牛羽绒”),2009年在六安市金安经济开发区创办新厂。
“一片鹅毛轻轻柔柔,掂在手里不过一克,装到袋子里,能卖到100万元一吨。”虽然鹅绒价格长期处于高位,但老陈给养鹅大户开价收购时却从没含糊,鹅绒的高品质和市场对六安羽绒业的认可,都是老陈的底气所在。
进入4月,天气逐渐变暖,明牛羽绒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流水线上工人正忙着操控机器、分拣打包等作业。
明牛羽绒车间内生产火热。人民网 胡雨松摄
羽绒被服的销售旺季是每年冬天,但对明牛羽绒来说,生产并无明显旺季淡季之分,每季度仅生产床上用品就要用到近40吨鹅绒、鸭绒。近年来,公司羽绒产品远销欧洲、美国、东南亚,还与国内羽绒服、家纺服饰等行业知名品牌达成合作,浙江一家服装企业更是直接租下明牛羽绒的生产线和厂房,带着订单在六安办厂。
如此巨大的鹅毛需求,也带动了由“鹅毛”延伸出的产业链条,明牛羽绒瞅准时机,与上下游养鹅大户一起建成了一条集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于一体的产业链,年均“鹅产值”能达到5亿元上下。
在公司随着“鹅毛飞上天”的同时,陈夕牛也没忘了带着老乡一起发展。近年来,公司在原有300人就业的基础上,通过扩大产能、招商引资、参股、合作等方式,新增就业岗位800多个,不少在外地打拼的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月薪5000元的好工作。
40岁的杨美元在明牛羽绒务工已经三年多,聊起现在的工作,她显得十分满意,“能挣到钱,又能照顾家里,真没想到小鹅毛能变成大产业。”
据了解,近年来,六安市不断加大对白鹅产业的科研投入,推动羽绒企业加强技改,羽绒产品生产工艺实现精细化、科学化,通过水洗、脱敏等多道程序,生产研发了抗菌绒、防水绒、阻燃绒、彩色绒等一批新产品投入市场,目前全市共有羽绒及制品经营主体超千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8家,年总产值超百亿元,产业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