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通衢广陌。
作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坐落在皖东南的宣城锚定“追赶江浙、争先江淮”目标勇开新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再开新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铺开新篇。
怀揣“交汇四方”的新憧憬,宣城紧抓毗邻苏浙、地近沪杭的区位优势,全面打造交汇纵横的交通网。
感悟“通达未来”的新希望,宣城秉持向海而兴、借船出海的创新精神,奋力开拓通达四方的发展路。
交邮融合,快递进乡村。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宣城交通紧紧围绕“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全力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争当现代化美好宣城建设的开路先锋,全面实现交通发展格局蝶变。
大道通衢畅九洲
从宣城广德出发,沿G50沪渝高速向东,一小时内抵达浙江长兴;在郎溪,沿溧宁高速向北,一小时抵达江苏溧阳;沪苏湖高铁开通后,将全面实现一小时抵达沪、宁、合、杭等长三角主要城市……
近年来,宣城秉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放大区位优势,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打通“主动脉”,持续畅通“微循环”,加快路网提档升级步伐,全力构建对内、对外大通道,全面建成了连线成网、纵横交错,东西顺畅、南北通达的路网通道。
宣城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多点开花,在皖东南大地焕发出了无限的激情与活力。
芜黄高速。
高速公路犹如一道道天际彩虹在皖南大地上跨越。宣城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17公里,在建项目数7个,在建里程284公里,总投资418亿元。建成长三角东向省际高速6条,形成了“一环一射两横三纵”的“县县通”高速网络,打通了沪、宁、合、杭等7个方向的高速主通道,实现与长三角城市的快速衔接。
国省干线犹如一束束瑰丽彩带在宛陵山水间穿梭。宣城普通国省道通车总里程达2120公里,其中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58.5%。15条省际普通国省道基本实现与南京、杭州、湖州、常州4个长三角城市等高对接,8条直接融入“大黄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核心区。
水运航道犹如一条条雄伟巨龙在丘陵河谷间蜿蜒。宣城建有内河港区5个,千吨级泊位29个,22条航道423公里,形成了以芜申运河为主要出口,水阳江航道为主骨架,汪联河等为支线的基本航道网。宣城港已从“一般港口”提升为“重要港口”,船舶自宣城港可顺利通达长江、扬帆出海。
作为重要的长江支线通道,宣城彰显着“揽江拥海、包容汇通”的恢宏气度和“向海而兴、借船出海”的创新精神,正逐步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强力支点和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
到2025年,宣城将基本构建“三横四纵五联”高速公路网,通往毗邻地区的主要通道达到一级及以上公路水平,基本建成“一纵两横”航道主骨架和“双核三区”港口枢纽体系,公路水路实现与长三角交通网络无缝对接。
宣城,从一座皖东南小城,到长三角“桥头堡”“排头兵”的“上进生”;从道路不畅、交通闭塞,到路网纵横、四通八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着交通发展格局蝶变。
大道通衢惠民生
芜申运河。
心怀民生,彰显担当。
作为“千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路是民生路、旅游路、更是资源路,宣城市域内的农村公路实现了从“一路美”到“全域美”,从“交通线”到“幸福线”的蜕变,为加快建设彰显山水徽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强力支撑。
“我们村以前都是泥巴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入非常不方便。现在村里的路都重新翻修了,出门水泥路,开车非常方便,晴天雨天都很干净,村民们都特别满意!”旌德县俞村镇俞村村党总支书记俞峰说道。
十多年前,村里几乎都是土路,村民出行两脚烂泥、灰尘漫天,生活信息不畅、致富无门。如今,一条条宽展平坦的大路贯穿全村、遍布乡镇,变成了乡村振兴的“产业路”和“致富路”。
截至目前,宣城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1.4万公里,宣城市交通运输局被评为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泾县、广德市、郎溪县入列“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宣城交通系统紧扣“建、管、养、运”四好建设,实现“一路景、品牌响、百业旺、乡村美”目标,绘就出“宣纸上的七彩之路”。
一条条绵延的农村公路成为了宣城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不断提升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为满足群众“出门有路、抬脚上车”的需求愿望,宣城全面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投资10.75亿元建成3个综合枢纽站(宣城、泾县、绩溪综合客运枢纽)、2个一级客运站(郎溪、宁国长途汽车站),投资0.67亿元建设旌德客运枢纽站,场站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首次被评为5A级。
秉持“公交优先”战略,宣城累计开通城际公交4条、省际毗邻公交18条、城乡公交318条,具备条件建制村通公交比例达100%。全面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实现了全市80个乡镇公交全覆盖、713个建制村客车全覆盖,探索开通全省首创“两省三地”跨区旅游公交专线,开通27条旅游公交线路,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53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公交通达。
为更好满足农村群众货运物流、寄递服务需求,宣城开通客货邮合作线路43条,数量居全省第二,完成“快递坐公交”72万件。在广德、郎溪、泾县试点建设兼具客货运、快递、电商、物流的综合示范服务站,构建“8+80+713”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不断满足着群众出行需求,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运输难”问题。
宣城,从在全省“偏居东南”,到在长三角“身居要冲”;从出行不便、模式单一,到多式联程、公交直达,交通运输服务效能推动着交通发展格局蝶变。
大道通衢促发展
竹乡画廊。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
一条条宽广畅通的道路,为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条条纵横交错的交通路网,为推动宣城高质量发展积蓄着磅礴力量。
近年来,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和杭州都市圈的观察员城市,宣城是长三角为数不多的“一廊三圈”城市。极度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日趋完善的交通网络,让宣城这座城市的交通辐射越来越大、产业经济越来越强,更加深入地融入到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中。
围绕新能源和汽车零部件两大首位产业,宣城强化与长三角整车企业、电池企业和光伏新能源企业紧密合作,聚力打造中国异质结光伏之都和长三角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宣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分别达430亿元、700亿元,增长55%、17%,产业规模均居全省第3位;预计到2025年,将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两个千亿产业集群。
宣城新能源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象级发展,离不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给予,离不开交通运输的顺畅通达。
“当年选择落户宣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显著的交通区位优势。借助宣城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公司产品可以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华晟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晓华认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宣城的区位交通优势进一步显现,对公司的生产、销售及人才引进都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驾车行驶在皖东南大地,一张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标注着宣城交通发展的一次次强劲脉动。
交通,蕴藏着新机遇,昭示着大发展。
如今,农村公路通村入户,连通城乡,农产品货畅其流,致富百姓;笔直宽阔的县域、镇域道路四通八达,江浙沪地区投资人和游客纷至沓来,经济发展乘势而上;一条条连通省市的高速公路快速便捷、内畅外联……
“之前道路不通畅,货物进出非常不便,经常导致产品滞销,现在的农村公路四通八达,货物随时都能快速运出去。得益于交通水平的提升,现在的李园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淘宝村,已有200多家电商企业,山里的产品正通过电商产业架起的物流网络走向全球各地,村民的收入大幅提升。”泾县丁家桥镇李园村党委委员周小龙说道。
以路带产、以路兴产。宣城正日益成为全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实现“修一条廊道、串一路风景、兴一域经济、富一方百姓”,依托“四好农村路”建设,观光业、民宿业、餐饮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极。
随着“皖南川藏线”火爆全网,沿线招引的“真也天境”等30余个重点文旅项目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储家滩等为中心的10余个乡村旅游集聚区,共建300余家规模种养基地,招引露营基地等项目20余个,建成民宿酒店48家、农家乐140余家,形成采摘、餐饮、民宿为一体的乡村产业链条,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占比突破60%,部分景点村民收入翻20倍。
宣城,从安徽“东进”最前沿,到沪苏浙产业“西移”第一站;从产业匮乏、经济疲软到产业汇聚、动能强劲,交通经济协同效益推动着交通发展格局蝶变。
阡陌纵横、顺畅通达、开放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和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慧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已经推动实现了宣城交通发展格局的蝶变,让宣城踏上了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空铁公水”多种运输方式全面发力,道路运输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不断突破……踔厉奋发的宣城正以“路”为笔,擘画全市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宣城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将进一步树牢‘三个转变’的新理念,凝聚开拓徽杭古道‘起源之路’的闯劲、融入沪苏浙G50‘首条之路’的干劲、打造一城五区‘未来之路’的拼劲,凝心聚力、务实笃行,当好宣城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为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宣城建设新篇章贡献交通力量。”宣城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汪军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