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丰乐荷花节现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近年来,合肥市依托“城湖共生、城乡共融”的优势,以全域旅游发展为抓手,大力谋划“八个游”(科创科普游、绿色生态游、和美乡村游、古镇故居游、展览展会游、特色街区游、现代工业游、新兴业态游),在推动文旅融合的基础上,做优旅游业态,做强旅游品牌,做大旅游产业,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目的地,助力和美乡村建设的同时,加快推动合肥国家旅游枢纽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建设。
少间·王圩里
四处“国字号”旅游重点村
打造高质量旅游目的地
位于庐江县汤池镇东南部的百花村,今年以来,逐渐成为庐江文旅打卡新热点。
百花村四周山峦叠翠,因境内有百花寨而得名,誉有“华东第一泉”之称。周边包含白马岭、香茶岭、卧虎山四姑顶、九叠瀑、玉虚观等大小19处自然与人文景观。
天然文旅资源为百花村赋能,近年来,百花村充分发挥乡村文旅优势,引进“少间·王圩里”民宿品牌,创新推出“民宿+总部经济”运营模式,有效盘活了乡村闲置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切实将百花村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今年“五一”、“十一”假期,“少间·王圩里”民宿火热程度堪比国内一线民宿品牌。据负责人申勇介绍,民宿内部根据不同游客的住宿需求,打造了多种房屋内饰,贴近自然与乡村的体验质感。同时,民宿产业发展带来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现在想吃农家菜,想要到山野间简单放松一下,就会想到庐江县百花村。”从芜湖前来度假的游客江淼表示,家庭出游更愿意选择有文旅知名度的乡村,“基础服务设施有保障,特色民宿和餐饮成规模,能省心不少。”
近年来,庐江县百花村相继荣获国家森林乡村、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村称号;2022年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安徽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2023年2月荣获安徽省“特色美食村”称号。上榜文化和旅游部“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长江乡村振兴之旅。
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打造安巢经开区汤山村、长丰县杨庙镇马郢社区、庐江县万山镇长冲村、庐江县汤池镇百花村四处全国旅游重点村。
其中,马郢社区依托本地文化旅游资源制定的马郢计划,发挥本地田园优势,架起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桥梁,马郢计划发布以来,六年累计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
为扮靓美丽乡村,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汤山村携手大学生志愿者绘制了一系列以“乡村文明”“好家风”“十提十倡”为主题的墙绘作品,“手绘乡村”成为新型取景打卡地。
挖掘文旅资源有优势的乡村,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旅游目的地,成为合肥文化和旅游融合工作中的一大亮点。
双河月亮湾
农家乐转型生态农庄
研学游锁定亲子假期
新体验带来新机遇,新业态引入新消费。合肥市助力农家乐转型升级,将研学游等引入田间地头,促进乡村旅游的创收转化,进一步打开传统旅游业态新局面。
截至目前,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已推动肥西县金三和生态农庄、蜀山区合肥枣林生态园、长丰县造甲乡双河月亮湾生态农庄等九家传统农家乐升级转型,一家农家乐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单位通过验收。
助力传统业态升级的同时,丰富游客的乡村体验,在“沉睡”资源中盘出新活力。
位于合肥市长丰县造甲乡的双河月亮湾生态农庄,被游客们称赞为“在乡村深处默默绽放的白莲”。毗邻万亩双河水库,自然风景优美。通过挖掘丰厚的红色底蕴,在双河社区打造特色红源小镇,所打造的支部纪念馆,也成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会唱歌”的音乐公路,一度成为各大网络平台的新宠。这条直达月亮湾的安徽省第一条音乐公路,当汽车匀速40迈行驶通过时,公路便会奏响动听的音乐,带给游客新颖的体验。双河月亮湾营地直面万亩双河水库,周边是一望无垠的稻虾田以及太空莲种植基地,以自然之景绘出5D大片。
创新建有乡村格子铺,展售稻虾米、瓜蒌籽、黄豆酱等富有造甲特色的各类土特产品。既满足游客们“想着来、留得下、带得走”的旅游需求,又实现了当地农产品的经济转化。
“旅游+”融合发展,紧跟市场最新需求,城市周边游也能“又潮又嗨”。通过引入研学游、亲子游等当下旅游市场主力,搭乘乡村“自然”“采摘”的天然顺风车,注入文艺的新气质,为乡村旅游产业开拓了广阔市场。
崔岗艺术小镇位于三十岗乡崔岗村崔岗大郢,由第一位入驻的自由艺术家谢泽发起,2013年正式建立崔岗艺术小镇。近年来,先后举办“生生不息——艺术与设计展”“诗意的权利”“源远流长”崔岗艺术节暨首届崔岗论坛、崔岗手工市集等系列活动,每年吸引游客近50万人次,先后获评“安徽省森林村庄”“安徽省文明村镇”“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合肥市研学游教育示范基地”“合肥市特色文化街区”等称号。
在特色研学游高速发展的同时,合肥市多部门联合做好质量把关。同步开展市级研学旅行基地年度复核,指导研学旅行基地,特别是乡村研学旅行基地更加突出“自然、农业”主题,实现课程、课时和收费标准等公开,为乡村引流,为家校护航。
“文化大餐”送到家门口
乡村“村晚”拉动文旅经济
文化的繁盛是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精神的丰盈是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强劲底气。合肥深入挖掘文化力量,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服务质量,为乡村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今年10月,合肥市创新将“送戏进万村”、秋季“村晚”、研学旅游进行有机结合,在长丰县马郢村举办“大地欢歌·美好安徽”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线上线下观看人数超100万人次。
“在‘村晚’的舞台上,既能看到有我们地方特色的民歌、舞蹈,又能欣赏汉服秀、摇滚乐等时尚文化内容,一场晚会多种味道,精彩又过瘾。”马郢社区村民表示,乡村“村晚”近两年为马郢带来了众多游客,焕发出文旅新生机。
记者从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合肥送戏进万村工作持续开展,家门口的文化大舞台走进全市每一个村落。
通过政府购买专业化演出,为全市1194个行政村献上文化大餐。截至11月底,全市共完成文化惠民工程送戏进万村演出1200场。
据统计,上半年全市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达到2026.8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2.23亿元,11680人直接参与乡村旅游服务,带动24250人就业增收,带动农产品销售45.11亿元。
下一步,合肥市将聚焦环湖“生态、湖泊、山岳、温泉、湿地、田园、古镇、名村”等优质自然资源,与地域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文化等深度融合,有效推动旅游品牌产品向旅游产业升级,着力打造环巢湖旅游休闲圈,助力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创建。
整合乡村自然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着力培育10个涵盖康养、非遗、民歌、摄影、美食等为核心主题村落,完成200个以上乡村旅游“双微”提升点建设,积极打造“最干净”的乡村旅游经营点,推动乡村文旅网红打卡点向乡村“微旅游”“微度假”目的地转变,推动网红打卡点向旅游品牌提升。(孙皞乾/文 赵瑞瑞/摄)
太空莲种植基地
记者手记
探寻合肥乡村文旅的发展历程,是一次与历史文化的对话,也是一场与乡村艺术的深入交流。
近年来,合肥周边游不断涌现出令人惊喜的文旅项目和文旅品牌。江淮侨乡六家畈将淮军文化融入民俗体验,特色侨乡民居生动讲述侨胞历史故事。肥西以“铭传”为文旅名片,携手紫蓬山大美风光,打造“环紫蓬山民宿群”,形成良好的民宿生态,品牌民宿吸引核心区域“深度游”。
合肥未来将继续用“乡景、乡俗、乡味、乡愁、乡创、乡建、乡情”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有效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合理优化布局乡村旅游业态,交出成绩亮眼的文旅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