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宣城6月8日消息(记者赵家慧)“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文房四宝是互相关联的整体,作为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是文人墨客的立身之本。
千百年来,笔、墨、纸、砚不仅是文人书房所必备,更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构成了宣城文化的一缕“魂”。
绩溪:非遗墨香新“守”艺
作为“中国徽墨之乡”,整个绩溪县的空气似乎都在散发着若有若无的墨香。在走进曹素功敏楠氏墨厂时,墨香更是扑面而来。
这家拥有40多年历史墨厂里,还在使用最传统的方式制作徽墨,拥有雕模、点烟、拌料、制墨、晾墨、打磨、描金、包装等十多道完整的制墨生产工序。
工人在给墨块描金(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摄)
2015年11月,曹素功敏楠氏墨厂荣获“安徽省老字号”称号,2020年跻身“安徽省重点文化产业”单位,“敏楠氏”品牌得到全方位提升,在书画界拥有着极高的声誉度。
如今接手墨厂的汪敏、汪楠兄弟是曹素功敏楠氏徽墨第二代继承者。在恪守传统制墨工艺的同时,兄弟俩也在思考传统徽墨发展的新方向。“现在的书写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2017年的时候就已经到了瓶颈期,每年的销售量几乎都是固定的。”汪楠认为,徽墨发展需要向文化行业外迈出一步。
近年来,“敏楠氏”在自身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创新研发产品,2023年整年的研发经费占总成本的10%以上,主要致力于徽墨的吸附功能,开发出了“会呼吸的墨”系列产品,既能保持徽墨本身特性,又有吸附甲醛、硫化物、异味的功能,填补了具有净化功能衍生品市场的空缺,兼具美观与实用。“我们目前在和一些车企接触,希望能够打开车内装饰的市场。”
除了产品本身的丰富,也有墨厂将目光投向销售方式和渠道的创新。
上庄老胡开文墨厂传承着胡开文传统制墨工艺,素有“天下墨业在绩溪,制墨高手数上庄”之美誉。负责人胡氏姐妹——胡翠霞和胡英华,以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商业的敏锐洞察力,成功地将老胡开文墨厂推向了电商的新时代。作为当地最早开网店的徽墨老字号,她们如今一个月的销售额便超过了以往一年的总和。
为了进一步推广徽墨文化,姐妹俩还尝试了直播。在直播间里,她们讲述了徽墨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了这一传统文化。
泾县:纸寿千年翻新页
像一摞摞宣纸层叠交错,大面积的留白,诗意的空间,人在其中,像身处纸中山水……2023年秋季,随着“国纸客厅”正式对外开放,泾县宣纸小镇成了热门旅游打卡地。
在宣城市的文房四宝产业中,宣纸与书画纸产业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产业。到2022年,宣城市宣纸产量约600吨、书画纸约1.2万吨,年营业收入近18亿元,从业人员3万多人;其中,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产能500吨左右,占宣纸行业产量80%左右。而宣纸、书画纸产业则集中在泾县,目前共有生产经营企业553家,个体户1529家。
宣纸小镇(宣纸文化园)的出现,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一次完美“牵手”。宣城依托文房四宝产业,顺应研学游市场趋势,创造出这样一个全新的消费场景和业态模式。
工人们在“国纸客厅”展示宣纸制作流程(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摄)
当然,传统也依旧在泾县的山水间坚守。
分毫、滴片、挎绒……在泾县三兔宣笔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工人们一人一座,分工明确,将宣笔制作流程依次呈现。跨越两千余年的风霜,2008年,“宣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宣笔制作技艺已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学校开设有选修课程。这一千年技艺正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中传播着传统的魅力。
三兔宣笔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工人们分工明确(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摄)
三兔宣笔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工人们分工明确(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摄)
此外,泾县大力开发电商模式,不仅将宣纸文化传播更广,也大大提高了当地文房四宝产业的销售额,其中,丁家桥镇更是其中的“优等生”。镇域电子商务产业迅速发展,已有电商经营主体1600余个,电商年销售额近5亿元,其中百万级以上电商企业的年销售总额超2亿元,相关从业人员200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左右。
一位主播正激情洋溢地对着手机进行直播(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摄)
在丁家桥镇一品文房仓储和展示中心,一位主播正激情洋溢地对着手机进行直播,售卖宣笔和徽墨,库房中摆满了文房四宝和各类文创、工艺美术品以及收藏品、文具用品。
“电商发展飞速,销售转型是迟早的事。”一品文房负责人沈徐飞介绍,经过几年发展,他们已有员工19人,周边农户就业占总员工80%以上,打造了一个小有规模的直播团队,在抖音、拼多多等平台直播或者零售。2023年,一品文房实现销售额2000万元,其中电商直播就有1600万元。
目前,丁家桥镇6个村全部为安徽省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示范村;2023年6月,丁家桥镇获评省级“电商强镇”;12月被评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集聚区。
旌德:一方砚台一方天地
同样做好文化和旅游文章的,还有旌德县白地镇的宣砚文化园。
在园内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不一会儿,一块石头就被初步打磨成砚台的基本形态。几个年轻的工匠师傅正在埋头雕刻。
“我们的年轻师傅非常多,都是艺术出身。公司鼓励他们发挥创意,时常开会商讨他们绘制的新品草图,再根据市场反馈决定是否量产。”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瑞介绍说。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宣砚制作,将艺术与传统巧妙结合(央广网记者 赵家慧摄)
在公司产品展示区,琳琅满目的产品打开了人们对于砚台石的想象。“除了刚刚在工厂看到的,适合学生使用的平价砚台,这里还有我们和中国美院合作推出的花瓶、灯罩等艺术品,还有为杭州国家版本馆量身打造的文化礼盒。”在黄瑞看来,如今,砚台石不仅仅可以制作成书写工具,它所承载的文化含义更有值得发掘的价值。
目前,宣砚公司签约优质文房四宝制作商10余家,文房四宝制作工艺专家30余名,已与“荣宝斋”“朵云轩”“一得阁”“西泠印社”等众多平台展开深入合作。
同时,砚文化园也是研学教育的热门地,公司建成集文房四宝加工工艺展示、文房四宝体验、文化艺术交流、原生态餐饮服务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中心,推动产学研旅一体化发展。旌德宣砚小镇入选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宣砚文化园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认定为“中国文房四宝技艺研学基地”。截至目前,宣砚文化园累计接待县内外游客及学生30余万人次。
传统技艺的守正创新,保护的不仅仅是手艺本身,更是它们所共同构成的中华文化的“精魂”,它们与现代社会碰撞出创意的“火花”,也“点亮”了从事相关产业的人们的生活。
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文房四宝之城”,近年来,宣城市深入挖掘文房四宝文化内涵,拓展产业功能和应用领域,进一步擦亮文房四宝文化符号,全市文房四宝生产企业扩充至359家,直接和间接从事文房四宝产业人员3万多人,年营业收入达18亿元(含书画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