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否成功,术前检查精准与ICL晶体定制准确无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AI技术通过大数据收集能助力ICL手术术后拱高的精准测算;在角膜上进行的屈光矫正手术,需要重点关注角膜的形态、厚度等情况,筛查早期圆锥角膜或术后可能出现的圆锥角膜、角膜扩张,基因检测和多基因风险评分PRS有助于圆锥角膜的提前预警……7月20日,一场精彩绝伦的眼科女博士团学术沙龙在合肥瑶海普瑞眼科医院举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晓瑛教授,福州普瑞眼科业务院长林青鸿博士,合肥瑶海普瑞眼科业务副院长张婉君博士围绕AI技术在眼科治疗领域的运用、基因检测等问题展开讨论,共话眼科的新质生产力与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AI助力ICL手术术后拱高的精准测算
拱高是植入的ICL人工晶体后表面与患者的自然晶状体前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如果距离过近,会造成摩擦;如果距离过远,则会造成房角变窄、眼压升高。这就意味着ICL手术需要选择大小合适的晶体才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安全保障。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手术拱高的测算,已经不再单凭医生自身的经验判断,而开始利用人工智能AI先进技术,从大数据上帮助医生做出更精准的选择和诊断。
王晓瑛教授发言
学术沙龙伊始,张婉君博士就基于自身对AI领域的关注,向王晓瑛教授请教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屈光团队在AI技术用于ICL手术术后拱高预测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此,王晓瑛教授介绍称,医生的经验是有限的,AI技术的优势在于利用大数据分析找到人工难以发现的规律,帮助优化数据和流程,大大提高了术后理想拱高的比例。“医院积累的病例是很好的资源,基于AI技术形成测算模型,能更快更精准地得出科学客观的数据,帮助患者选择最理想的晶体类型。”
张婉君博士发言
经研究表明,目前AI已被广泛用于各类眼科疾病的自动筛查、诊断、疗效预测和治疗决策等板块,助力眼科治疗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王晓瑛教授也强调,未来大数据在眼科治疗方面也会有更多的应用,实现科技造福于人类。
基因检测提前预警圆锥角膜
圆锥角膜是以角膜中央变薄向前突出,呈圆锥形为特征的一种眼病。年轻人“娇嫩”的角膜、日常爱揉眼睛、遗传等因素都是圆锥角膜发生的原因。通常它会造成高度不规则近视散光和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在圆锥发病早期,表现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略或者漏诊,而圆锥角膜又是近视手术的禁忌人群。屈光科医生一直致力于如何精准筛别出早期圆锥角膜人群。
林青鸿博士发言
作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屈光科研团队中的一员,林青鸿博士谈了她们团队的研究成果:“圆锥角膜目前发病率是1:500-1/2000,也是屈光手术前重点筛查内容。遗传因素是圆锥角膜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针对圆锥角膜的基因检测和多基因风险评分PRS,将有助于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提前预警。”
基因筛查技术能够更早发现圆锥角膜,从而更早进行治疗,规避圆锥角膜可能带来的视觉损伤。对此,王晓瑛教授强调说,术前的筛查很重要,它能在圆锥角膜明显发生之前就能筛查出问题,最终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更及时的医疗干预,选择更安全的手术方式。
疑难病例讨论
合力为患者提供更适宜的解决方案
在进行屈光手术前,有的患者经过检查可以直接选择术型,而有的患者因个人特殊的眼部情况,需要医生进一步商讨进行选择。王晓瑛教授、张婉君博士和林青鸿博士针对前往合肥瑶海普瑞求医的疑难案例,进行了三方讨论,共同为这类患者提供更适宜的解决方案。
对于一位前房较浅、拱高过高的患者,三位专家一致认为,大多数高度近视的患者,往往拥有深前房、眼内空间大的特点,此时ICL晶体植入是最佳选择,术后视觉质量高、不易回退。但有些高度近视人群,前房浅、眼内空间小,ICL晶体植入就具有相应的局限性并且存在不安全隐患,这部分人群,如果角膜厚度允许,半飞秒手术或许能收获更好的视觉效果。
而对于低度近视但角膜较薄的患者来说,不建议全飞秒和半飞秒手术,可以在表层手术与ICL人工晶体植入之间做出选择,王教授表示,对于角膜过薄,尤其是年轻患者,ICL仍是首选,表层手术存在恢复周期长的问题,最主要的是,过薄的角膜经过切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安全隐患。
这次的交流活动为合肥瑶海普瑞眼科医院提供了专业指导和宝贵的医疗经验,加强了优质医疗资源与非公专科医院的联系。未来,合肥瑶海普瑞眼科将继续深耕临床、学术等领域,通过深度交流学习,邀请业内资深大咖给予青年医生指导,帮助患者解决复杂的疑难问题,提升我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广大眼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