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以及快餐文化的影响下,“三高”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而且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时常相互关联、抱团出现,影响患者健康,而单一控制某一指标又往往效果不佳,因此“三高共管”至关重要。对此,《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三高”共管干预策略,通过综合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而血脂管理就是“三高共管”进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在降脂药方面,临床常推荐使用中等强度的他汀类药物[[1]],尤其以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为代表。那么,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区别是什么?降脂药到底该怎么选呢?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区别是什么?二者的药物成分不同
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同属于临床常用的中等强度的长效他汀类降脂药,可通过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从而实现调节血脂的治疗目标,是目前临床降脂治疗的优选方案[[2]]。
要说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有什么区别?最直观的一点是二者的药物成分不同。
瑞舒伐他汀是亲水性他汀类药物,其主要成分为瑞舒伐他汀钙;而阿托伐他汀是亲脂性他汀类药物,其主要成分为阿托伐他汀钙。众所周知,我们身体中70%-85%的胆固醇都是在肝脏内合成的,他汀类药物需要进入到肝细胞内,才能发挥抑制胆固醇合成的作用,从而实现降脂的治疗目标。而人体细胞膜主要由脂质构成,亲脂性他汀药物能较为直接、顺利的穿透细胞膜,进入肝细胞内更有效地发挥降脂作用。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区别是什么?二者的适应症不同
除了药物主要成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两种药物对应的适应症也有些许不同。
虽然二者的“共性”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但对于三高并存人群来说,他们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系数很高,想要管控风险,胆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首要干预靶点。
研究显示,在我国批准剂量范围内,阿托伐他汀是降低LDL-C幅度较大的他汀类药物[[3]][[4]]。每日服用10-80mg阿托伐他汀,LDL-C降低幅度为37-55%[[5]]。而每日服用瑞舒伐他汀5-20mg,LDL-C可降低38%-48%,但是40mg瑞舒伐他汀未获CFDA批准,禁用于亚裔人群[[6]][[7]]。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血脂指标的情况选择合理的药物用量。
除了降脂,阿托伐他汀的原研药立普妥还可用于冠心病或冠心病等危重症合并高胆固醇或混合性血脂异常的临床治疗中。每日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治疗冠心病,患者LDL-C达标率高达93%[[8]],它也是国内仅有的有冠心病适应症的他汀类降脂药。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区别是什么?二者的安全性不同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强调:长期进行血脂管理,确保血脂稳定是“三高共管”的重要抓手,由此可见,血脂管理是一场“持久战”。
其中,药物的安全性是实现血脂长期管理的基石,从药物安全性角度来看:
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非常小,适用人群广泛,即便是肾功能异常的患者长期服用也不会加重肾脏负担、高剂量不增加肌痛风险。而瑞舒伐他汀部分经由肾脏排泄,对于三高并存患者来说,其肾功能通常比较容易受到损伤,服用瑞舒伐他汀可能会给肾脏带来更大的负担。另外,阿托伐他汀经典原研药立普妥早在1997年获批上市,积累超过400多项研究数据以及来自全球3.3亿患者的年度应用经验,良好的安全性已受到长时间全方位检验。
最后,最近有消费者去药房买立普妥阿托伐他汀,发现包装有变化,Pfizer标识变成了Viatris。一开始有些人还有点担心,其实这是因为产品所属公司完成了正式更名,于是包装也随之更新了,但这款药和之前完全一样,产品本身依然是我们熟知的原研药立普妥阿托伐他汀。它的质量、原料以及生产工艺等方面都保持原样,疗效和原研品质都没有变,大家也可以放心购买。
综上所述,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区别主要在于二者的药物成分、适应症、安全性有所差异。对于三高并存的患者,长期保持血管达标是防范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的重要一环。阿托伐他汀经典原研药立普妥作为国内外权威一致推荐的降脂高手,不仅能够高效降血脂,而且可以稳定斑块,保护心脑血管健康,是实现三高共管的好帮手。当然,除了遵医嘱坚持按时用药外,平时也要定期体检,保持健康饮食,进行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都有助于让血脂回归健康水平,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1]] 王增武,刘静,李建军等.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03):237-271.
[[2]] 王增武,刘静,李建军等.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03):237-271.
[[3]] Rabar S, et al. BMJ 2014;349:g4356
[[4]] Saito Y, et al. Arzneimittelforschung. 2002;52(4):251-5
[[5]] M R Law,et al.BMJ . 2003;326(7404):1423
[[6]] Saito Y, et al. Arzneimittelforschung. 2002;52(4):251-5
[[7]] 可定®产品说明书. 2018年12月21日版
[[8]] Liu Z, et al. Ann Pharmacother. 2016 Sep;50(9):7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