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但随着年龄增长,视力越来越差
就像眼前蒙着一层纱
今天一起来聊聊这位“潜伏”在眼内的致盲杀手
——白内障
“怎么判断得了白内障?”“白内障的病因有哪些?”“该如何治疗,是否需要手术?”……白内障是位于世界首位致盲的眼病,而关于白内障尤其是白内障的手术,网上仍然流传着许多误区,今天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
什么是白内障?
白内障是全球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眼科疾病。
白内障是指眼球内的晶状体发生混浊,导致光线无法正常进入眼睛,从而影响视力的一种疾病。晶状体就像照相机的镜头,原本是透明的,当它变得混浊时,就如同镜头上蒙上了一层雾,使得我们看东西变得模糊不清。白内障的发病初期,可能只是视力轻微下降,看东西像“毛玻璃”般雾蒙蒙,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视力下降逐渐加重,最终可能导致失明。
白内障的病因是什么?
白内障分先天性和后天性等类型,最常见的老年性白内障是晶状体的生理性老化,是年龄相关性的退行性改变。此外,紫外线照射、眼部疾病、外伤、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也都会加速晶状体发生混浊。
白内障是机体老化的一种表现,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白内障类型。但年轻人们也不要掉以轻心,因为白内障并不是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白内障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随着年轻人长期不良的用眼习惯以及慢性病的年轻化,白内障的发病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白内障的应对策略
1、定期眼部检查
中老年人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白内障。如果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2、手术治疗
通过滴眼药水或其他方式,都没有办法使混浊的晶状体恢复透明,手术是目前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当白内障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就应该去考虑手术了。目前白内障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安全性高,效果良好,不但可以治疗白内障,还可以解决散光、近视、老花等屈光性疾病。
白内障手术误区知多少
白内障手术是将混浊的晶状体取出,再植入人工晶体,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关于白内障的治疗,你可能还想了解这些——
滴眼药水到底能不能治疗白内障?
白内障是眼睛晶状体老化的“产物”,是一种晶状体代谢异常和蛋白的变性。到目前为止,在临床上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药物可以治疗已经形成的白内障,手术仍然是现在治疗白内障的唯一有效方法。
白内障手术是否需要完全“熟透”才可以手术?
这种观念主要是在很早之前医疗技术落后、手术方式落后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而现今白内障手术技术的先进性早已不同以往。
如今,随着技术进步,患者不用等到白内障完全成熟、看不清时才做手术,只要感觉白内障影响到了平时的生活和工作,就可以考虑手术。而且,时间拖延越久,白内障越成熟,手术难度会大大增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也将大幅增加。所以在就医时,应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
是不是人工晶状体越贵越好?
并不是,合适最重要。在术前,要将用眼习惯、生活需求告诉手术医生,再结合术前眼部检查结果,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人工晶状体。
白内障的预防措施
虽然老年性白内障不可避免,但可通过养成以下这些日常习惯延缓进展速度。
1、 防晒护眼
户外活动时,戴防紫外线太阳镜,减少晶状体损伤。
2、控制慢性病
控制血糖、血压,降低代谢性白内障风险。尤其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遵医嘱进行治疗,以预防糖尿病引起的代谢性白内障的发生。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抗氧化剂的食物(如胡萝卜、蓝莓),避免过度用眼,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预防白内障的发生。
4、 避免眼外伤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保护眼睛,通过佩戴护目镜避免眼睛受到外伤。如果眼睛受伤,应及时就医进行处理,避免病情延误。
5、定期检查
50岁以上人群建议至少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视者)需缩短筛查周期。若发现早期症状,可通过药物缓解不适,但须严格遵医嘱。
白内障是一种可治愈的眼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是保护视力的关键。合肥普瑞眼科医院白内障专科江军主任提醒,白内障发病率虽然高,但只要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循医嘱,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重获清晰视野,如果您或家人发现视力模糊或其他类似白内障的症状,应尽早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