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讲座,穿越百年化学史;一个反应,改变人类文明进程。近日,中国化学会“魅力化学”系列科普讲座合肥一中分会场活动在我校滨湖校区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化学学科主任余志学主持。今年9月是我国首个全国科普月,主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科普月活动旨在多方位展示“十四五”时期我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让我们携手走进这场全民科学盛宴。
本次活动特邀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朋昕教授为合肥一中高二年级学子带来了一场题为《鸟粪战争与百年合成氨》的精彩报告。年轻有为的刘教授是我们安徽宿州人,他荣获了上海市浦江人才(2021)、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2022)、上科大优秀教师(2023)等多项学术荣誉。目前担任中国化学会首届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物质学院科普委员会主任和物质科普工作室主任。作为一位化学科研工作者,他积极投身科普事业,出版化学科普书籍三本,年均开展科普讲座数十场,科普工作多次被主流媒体报道。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单原子模型催化剂和氧化钛的结晶与相变。
从“鸟粪战争”到合成氨:一段不为人知的科学史诗
报告伊始,刘朋昕博士以19世纪发生在南美洲的“鸟粪战争”为引,将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张力与科学探索意义的场景。为什么鸟粪会引发战争?又如何与合成氨这一化学反应联系起来?——这些问题迅速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刘博士娓娓道来,揭示了20世纪初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和卡尔·博士开发合成氨技术的历史背景与科学突破。这一反应不仅解决了全球肥料短缺问题,催生了现代农业,养活了世界上一半的人口,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
合成氨:改变人类文明的化学反应
在讲座中,刘朋昕博士从多维度阐述了合成氨反应的重磅意义:它既是生命延续的保障(促进农业发展),也是战争残酷的推手(延长世界大战进程);它直接促进了各类药物的研发,拯救了无数生命,而其化工过程每年消耗全球能耗的1%以上,至今仍是化学工程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
三次诺贝尔奖与合成氨反应密切相关,足以证明其在科学界的重要地位。刘博士通过生动案例、历史影像和化学演示,让同学们深入理解了这一反应的科学原理与社会影响。
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的交融
作为一所以创新精神和科技素养培养见长的学校,合肥一中始终重视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与社会责任感。本次讲座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堂融合了科学史、化学原理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综合素质课。
刘朋昕博士在报告中特别强调了合成氨技术背后的中国故事和我国化学家的贡献,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将个人所学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在未来科技竞争中为国家贡献力量。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踊跃提问,与刘博士就化学史、技术伦理和未来化学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原来化学不只是方程式和实验,还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历史与社会意义!”一名高二学生在听完讲座后感慨道。
合肥一中将继续引进高水平科普活动,拓展学生学术视野,激发科学兴趣,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未来栋梁。
图/文 滨湖高二化学组 史欣雨